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歡慶軍人節 榮民散發光和熱

專欄:社論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九月三日是一年一度的「軍人節」,在這個光輝榮耀的日子,也是國軍官兵、榮民袍澤與所有同胞一起歡慶和策勵未來的時刻。
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「盧溝橋事變」後,我全體國人同胞對日浴血抗戰長達八年之久,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,日本戰敗並宣布無條件投降,盟國於九月二日在東京灣美軍「密蘇里號」戰艦上舉行受降典禮;中國戰區的受降典禮,則由何應欽將軍於九月九日在南京中央陸軍官校,代表政府接受日本投降,全國軍民歷經八年的奮鬥犧牲,終於湔雪前恥,獲致最後勝利。隔年四月,政府將每年九月三日訂為「抗戰勝利紀念日」,又在民國四十四年考量納入各軍種紀念節日的共同意義,將「抗戰勝利紀念日」統一訂為「軍人節」。
軍人節蘊涵著特殊的歷史意義,八年的艱苦抗戰,是我國近代史上最壯烈的民族禦侮戰爭,它不僅象徵著全國軍民拋頭顱、灑熱血,發揮愛國精神與團結意志的決心,同時更是我中華民國全體軍民同胞不可忘卻的歷史殷鑑。
在八年抗戰中,中日雙方共發生重要會戰二十二次、各地主要游擊作戰一七五次、大戰鬥一千一百餘次、小戰鬥三萬八千九百餘次,官兵傷亡總數為三百二十餘萬人,全國軍民同胞傷亡及失蹤人數約為二千一百餘萬人,為了維護國家生存與發展,全體軍民都付出慘痛的代價。
抗戰期間,國軍官兵秉持「犧牲奉獻、視死如歸」的忠貞志節,歷經多次慘烈戰役,愈戰愈勇,終於力挽狂瀾,贏得最後勝利。欣逢軍人節,撫今憶昔,我們能夠立足寶島臺灣,同心協力開創美好未來,實在得歸功於當年出生入死的榮民袍澤與壯烈犧牲的國軍將士,在此謹獻上我們最崇高的敬意與謝忱。
榮民年輕時執干戈、衛社稷,扮演好捍衛國家的角色,為維護國家主權而奮戰不懈,及至退伍返鄉後,許多榮民感念政府的照顧,將其一生省吃儉用的積蓄,捐助弱勢族群,回饋鄉里,據輔導會統計,一〇一年截至上半年止,共有二十五位榮民捐助清寒榮民遺孤,而近年來榮民一次性捐款逾百萬元者,有呂振誠等十八人,他們散發出的光和熱,讓許多人感受到無比的溫暖。
馬英九總統在多次訪視榮家榮民時表示,許多榮民「在營為良兵,在鄉為良民」,畢生無私付出、貢獻國家與社會,「榮譽國民」當之無愧,總統也感謝榮民弟兄從對日抗戰、剿共到「光復臺灣、保衛臺灣、建設臺灣與守護臺灣」所做的貢獻,將生命奉獻給國家、人民及臺灣這一塊土地,打造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自由、民主、繁榮與和諧的社會。
總之,軍人節是當年的國軍官兵、如今的榮民袍澤以生命和鮮血,為國為民犧牲奉獻所獲得的榮耀,慶祝軍人節,旨在提醒世人避免戰爭與追求和平的重要性。然而歷史告訴我們,唯有建構一支足以維護國家安全的精實戰力,才能確保國家生存發展與民眾安全福祉,是以大家應不分彼此,支持全民國防,凝聚深厚社會力,以促進國家發展,維繫民族命脈於不墜。
(點閱次數:668)